阀门,看似普通的工业部件,背后却凝聚着无数设计师的心血与智慧。在阀门行业的广阔领域中,有一位默默耕耘却光芒四射的设计师,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创意,为这个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今天的《发挥“三支队伍”力量 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认识扎进阀门行业15年的李福强,走进他与阀门的那些事。
叮咚叮咚、轰隆隆
……
机械运作的声音从这片工业园区里传出
这里到底有什么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
李福强和阀门的世界
走进上工阀门的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与金属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工业生产的交响乐,在这里,每一道工序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产线旁,李福强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作为企业的技术支持,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来到生产线向工人们详细讲解阀门生产的注意事项。
“因为这个产品对精度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我们做这个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公差和光洁度,还有放密封件处倒角等这些细节。”李福强细心地跟工人说。
从小对机械有着浓厚兴趣的李福强,在毕业那年,便一头扎进了阀门设计行业,并于2016年加入浙江上工阀门有限公司,开启特种阀门设计之旅。
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很快就在特种阀门设计领域崭露头角,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新产品试制3项,其中,试制超低温阀门的过程让李福强至今印象深刻。由于超低温阀门需要在零下-196摄氏度使用,对材料的性能要求极高,但当时国内材料稀缺,一度让研制工作停滞不前。
浙江上工阀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福强告诉记者,当时由于使用国产化密封材料在超低温的环境下去测试阀门密封,怎么测试都无法满足标准要求, 只能通过结构和工艺上的改进,去弥补这个材料本身的缺陷。于是他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研究,经过几十次的反复实验,最终解决了这个困难。
超低温阀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当时阀门行业超低温领域的空白。此外,他参与设计的阀门产品不仅在密封性、耐用性和可靠性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而且在满足特定工况需求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8年时间,成功带领企业由阀门生产企业走向创新阀门企业,并在2016年成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上工阀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克聪说:“自从李福强加入我们的企业以后,我们的技术创新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拥有了多项自主产权,填补了超低温球阀、多晶硅超耐磨球阀等技术空白,企业产值从最初的2000多万左右提升到接近亿元左右产值。”
从业十几年,李福强始终把创新作为人生至理名言,不断在创新路上前进。从业至今,先后获得国家专利二十余项,参与浙江制造标准1项,荣获2012年首届浙江“创意杯”阀门设计大赛三等奖等,一项项荣誉见证了他的努力与付出。
浙江上工阀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福强说:“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接下来,我将与我的同事们继续努力,继续砥砺前行,为阀门领域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同时承接一些省级的重点项目,甚至是国家级的项目,重点解决我们国家的阀门行业的技术空白和这个“卡脖子”的技术,提升我们国家在阀门领域的这个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