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Valve Dealer
首页 > 天下阀商 > 列表

对话重庆川仪调节阀技术开发部长—郝娇山

2025-11-03 14:50:46      来源:   

在重庆打造"智造重镇"的战略进程中,控制阀这一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执行单元",已成为衡量高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标尺。从超高温石化装置到超低温航天系统,其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重大装备的自主可控与产业链安全。


DM_20251103145121_001 拷贝.jpg

郝娇山,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技术开发部部长,自2008年入行以来,深耕控制阀设计16年,以32项专利(含15项发明专利)、20项科技成果,4项省部级科技奖为支撑,走出了一条“认知升级—技术落地—生态协同”的设计之路。他始终以“解决实际工况问题”为核心,让国产控制阀从“适配基础场景”逐步走向“支撑高端需求”,成为推动产业链自主发展的“技术基石”。

01 /「 认知升维 」


从机械视界到系统思维构建,补上设计的“跨界课”

机械设计专业出身的郝娇山,2008年入行后进入控制阀设计领域。然而,他很快发现,课堂上的专业理论远不足以应对现实产品创新设计的复杂挑战。

“最初,我和许多人一样,认为控制阀是一种典型的通用机械产品。”郝娇山回忆,“但当针对高温高压蒸汽介质、强腐蚀介质或超低温流体介质工况下控制阀产品设计时,你会发现,单一的机械视角是完全不够的。” 他意识到,控制阀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汇的节点,其稳定运行是机械设计、金属材料、流体力学、传热学、声学等多个学科共同作用的产品。


DM_20251103145121_002.jpg


这种认知的转变,在2008年得到了一次关键的升华。基于公司产品技术发展的需要,我司委派郝娇山前往兰州理工大学系统学习了CAE仿真分析技术——该经历被他视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学校团队对基础理论有执着的钻研精神,”他说,“那段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工程问题,最终都要回归到基础理论的源头去寻找答案。优秀的工程师必须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这次“认知升维”让郝娇山完成了从“机械设计师”到“系统架构师”的蜕变。他不再将控制阀视为一个孤立的零件,而是作为一个需要在复杂系统中实现特定功能的集成单元来设计。这种系统思维,成为他日后开展技术方案确定和产品开发管理实践的基石。

02 /「 平台深潜 」


用数字仿真终结“经验依赖”

工程技术领域里,“经验驱动”与“模型驱动”的范式之争长期存在。郝娇山刚入行时,控制阀设计还深扎于老师傅的经验积累与反复实物试验中——这种模式曾支撑行业发展,却在核电、航天、大型石化等高端领域的极致可靠性要求下,逐渐显露设计成本高、周期长、可靠性无法保证的短板。

2014 年,在公司支持下,郝娇山牵头推动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平台建设,为这一困境带来了破局方向:搭建控制阀产品CAE(计算机辅助工程) 仿真分析平台。“像核电热力系统的极端载荷、火箭燃料加注系统的超低温环境,这些严苛工况在试验室里很难甚至无法完全复现。”他解释道,而仿真技术能为产品构建“数字孪生”,让团队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预判其实际工作性能,从源头筑牢设计的可靠性,同时缩短设计周期。

随后,郝娇山团队持续深入研究CAE技术在各类控制阀在不同介质载荷下的仿真试验研究,发现多项产品性能规律,对产品的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试验数据支撑。另外,通过CAE仿真技术为多个重点项目的技术方案确定提供支撑,推动了公司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发展,促进了安可替代进程。


DM_20251103145121_003.jpg


面对航天火箭加注系统超低温阀门设计中“零泄漏密封”与“极端环境耐受”的矛盾需求,团队借助仿真平台,对多种材料与结构组合开展虚拟测试,精准捕捉-196 ℃下零部件的材料收缩和组织成分变化规律,最终找到最优解;在打破德国企业垄断的 PDS 高频球阀研发中,从摩擦副材料配对到热传导分析、动态响应特性优化,仿真技术更是贯穿始终,成为“与顶尖产品赛跑”的关键助力。最终,这款球阀不仅成功应用于四川石化 45 万吨乙烯装置,更在 2025 年 4 月实现对俄罗斯 280 万吨乙烯装置的全系列规格供货,成为国内控制阀行业突破技术壁垒的重要里程碑。

从依赖经验的“试错式研发”,到依托仿真技术的“预判式设计”,CAE 仿真分析平台的搭建,不仅让郝娇山团队攻克了高端控制阀设计的诸多难题,更以技术范式的革新,为中国控制阀行业摆脱国外垄断、走向自主可控,开辟了一条扎实的进阶之路。

03 /「 生态编织 」


以设计作为产业协同的“语法”

“单一企业的技术突破,若不能转化为行业共识和供应链的整体提升,其影响力将是有限的。”身为制造业一线技术负责人,郝娇山深知此理,因此主动以“生态编织者”身份,推动创新从点延伸至产业面。


DM_20251103145121_004.jpg

第一个着力点是产学研协同。作为金属粉体材料先进成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专家,郝娇山推动建立了系统创新模式。“实验室专注于粉体材料成型工艺及微观机理的基础研究,我们则聚焦于如何将这些前沿成果在具体的产品上实现、试验和应用。”郝娇山说,这种“产-学-研-用”的闭环,确保了学术研究的产业价值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沿性。

第二个着力点是标准化。郝娇山主持或参与 7 项国家及团体标准制定。在他看来,标准化不是创新的约束,而是创新的“支撑架” 与产业协同的 “通用语法”。“工业产品设计必须基于标准,这是保障安全、可靠与互换的基石。”他推动将严苛工况下验证的优秀实践提炼为行业标准,带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如今,川仪设计标准已成为上下游供应商对标革新的重要参考,重庆本地逐步形成以高端控制阀为核心、技术协同进化的产业小生态。

这一系列动作,与重庆市全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形成了深度共鸣。郝娇山认为,控制阀作为工业自动化的“咽喉”,其技术水平和可靠性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本地乃至全国众多重大工程和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我们每一个微观的技术突破,都是在为宏观的产业安全与升级贡献力量。”

04 /「 未来引航 」


以“系统思维”锻造可持续竞争力

面对技术飞速变革,郝娇山对 AI 与工程设计的融合保持敏锐洞察与理性判断。“我们正关注 AI 与 CAE 仿真的融合,AI 在大数据算法优化、方案寻优上潜力大,能将设计师从重复试算中解放。”但他强调核心:“AI 需设计师赋予正确底层物理逻辑和边界条件,短期内大数据类系统还不能完全替代产品研发工程是进行系统性思考与决策。”

基于此认知,他在年轻技术人才培养中,格外重视“系统思维”建立。“建议新入行人员摆脱‘点状’思考,养成严谨、高标准的工作习惯。”在他看来,技术能力可通过培训提升,认知维度与思维模式却决定技术天花板。

他明确设计“底线”分三层:安全性居首,其次是环保性,最后是经济性。团队管理上,他践行“授权” 与“引领”并重:“精力聚焦长远技术策划、短期目标实现与突出问题解决,不陷入具体业务,既信任团队,也坚守方向引领与氛围塑造职责”,坚持弘扬 “科学家精神”,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研发创新氛围,坚信“人才是第一资源”。


DM_20251103145121_005.jpg

展望未来,郝娇山将工业设计师使命概括为“连接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桥梁”。未来三年,他与团队目标清晰:突破中高端应用场景产品共性技术问题,提升中高端控制阀市场占有率,以优质设计驱动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在中国制造升级进程中留下坚实印记。而这一切规划与实践,皆以“系统思维”为核心支撑,为企业锻造可持续竞争力。

后 记


郝娇山的职业叙事,既是个人成长,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微观史诗——其中交织着认知破壁、实践深耕与生态协同的智慧。他用经历作答:中国制造向“智”造跨越时,卓越设计带头人绝非仅技术攻坚的“孤勇者,更应是“认知引领者”“平台构建者”“网络编织者”“趋势引航者”。


天下阀商.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