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宁夏HN科技公司发生闪爆着火事故。初步了解,企业在工程未完工和中交的情况下开展投料试车,LNG脱重烃塔底部重烃液相至再沸器管线阀门冻堵,使用热风枪加热解冻时,重烃和天然气泄漏引发爆燃,造成1名处置人员受伤,附近8名开展保冷作业的人员1人死亡、7人受伤,具体原因正在调查。
近期还发生湖北襄阳TY“9·2”较大闪爆、浙江湖州DC新材料“8·28”爆燃、辽宁辽阳JH精细化工“9·9”甲苯泄漏等事故,暴露出有关企业开停车、动火作业和检维修风险防控措施不落实,违章违规操作,异常工况处置不当等问题,教训深刻。
各地区、有关企业要举一反三。一是认真落实危化品生产建设项目风险防控指南,严格试车、开停车安全条件确认和管理,做好风险辨识与管控。二是加强动火等特殊作业管理,强化风险分析和安全交底,严禁作业区域及周边人员聚集。三是强化警示教育,认真整治违章违规操作,严格落实异常工况安全处置准则,严禁交叉作业,确保安全稳妥。
各地要落实国务院安委办部署,切实做好中秋国庆假期和秋季安全生产,聚焦重大危险源、高危细分领域以及试生产开停车、特殊作业检维修,特别是动火作业风险管控(近一周全国重大危险源企业动火作业次数环比上升38%),加强线上线下巡查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典型风险问题整改盯办闭环,坚决防范事故发生。
阀门闪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阀门内部或其周围空间发生的瞬间剧烈爆炸现象。这种爆炸通常具有突发性、高强度和破坏性,对人员、设备和生产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1、可燃气体积聚 当阀门所在的管道系统中存在可燃气体泄漏时,可燃气体可能在阀门周围的密闭空间内积聚。如果泄漏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了爆炸极限范围,遇到火源就会引发闪爆。 例如,在输送天然气、液化气等可燃气体的管道系统中,如果阀门密封不严,气体泄漏后在阀门井、操作间等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积聚,就可能形成爆炸危险环境。 在流体(特别是易燃液体)通过阀门的过程中,由于流体与阀门内壁、阀芯等部件的摩擦,可能会产生静电。如果静电不能及时导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当静电释放产生的电火花能量足够大时,就可能点燃周围的可燃气体或可燃蒸气,引发闪爆。 例如,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输送易燃易爆液体的管道系统中,阀门处容易产生静电,如果没有良好的静电接地措施,就可能引发闪爆事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阀门可能由于外部火源、摩擦生热等原因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如果阀门附近存在自燃点较低的物质,如某些可燃粉尘、油脂等,就可能在高温作用下自燃,进而引发闪爆。 例如,在一些高温工艺管道系统中,阀门如果没有良好的隔热措施,可能会使周围的可燃物质达到自燃温度,引发闪爆。 阀门闪爆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和飞溅的碎片可能对附近的操作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例如,爆炸产生的碎片可能会击中人体,造成切割伤、穿刺伤等;冲击波可能会导致人员被抛起、撞击到周围物体,造成骨折、颅脑损伤等。 闪爆会对阀门及周围的管道、设备造成严重的破坏。阀门可能被炸飞、损坏,导致管道破裂、泄漏,进一步引发更大规模的事故。例如,闪爆可能会使阀门的密封结构破坏,使管道内的流体泄漏,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 阀门闪爆往往会导致生产系统的中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修复损坏的设备和管道需要时间和资金,同时,生产中断还可能影响到上下游的生产环节,造成连锁反应。 确保阀门的密封性能良好,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损坏的密封件。 对管道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泄漏检测,及时发现和修复泄漏点。 在输送易燃易爆流体的管道系统中,安装静电接地装置,确保静电能够及时导走。 控制流体的流速,减少静电的产生。 严格控制阀门周围的火源,禁止在易燃易爆区域内吸烟、使用明火或进行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 对电气设备进行防爆设计和安装,防止电气火花引发闪爆。 确保阀门所在的空间通风良好,及时排除泄漏的可燃气体,降低可燃气体浓度。 在可能产生可燃气体积聚的场所,安装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及时发现危险情况并采取措施。 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