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南的青山绿水间,青田的村落如明珠散落,闪耀着乡村振兴的独特光芒。青田发布推出《青田,“村”光正好》专栏,带您走进青田的各个村庄,探寻那些藏在乡间的好做法、好经验,感受乡村发展的蓬勃动力,领略 “村” 光正好的独特魅力。
红光村,一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已蜕变为年产值超2.5亿元的工业特色村。近年来,红光村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工业产业为核心引擎,走出了一条 “工业筑基、三产融合、乡村蝶变” 的特色发展之路。从昔日的落后村庄到如今的省级示范村,红光村用实干书写了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时代答卷。
走进红光村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生产线机器轰鸣。追溯红光村的工业基因,需回到上世纪60年代。彼时,村办五金和阀门铸造厂的投产犹如一声春雷,让这个地处万山区(现东源片2镇3乡)门户的小村落迅速崛起,鼎盛时期铸造厂年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带动形成涵盖模具加工、零件锻造、成品组装的完整产业链,“红光铸造”成为青田响当当的工业品牌。然而,到21世纪初,随着204、205县道改线或新建,过往高湖、万山等地车辆不再途经红光村,昔日繁华的商街逐渐沉寂,加上阀门行业不景气等原因,企业陆续关停,村庄发展一时陷入困境。
2010年春,一场村民代表大会上,“重走工业化道路”的提议获得全票通过,两委干部带着工业强村的愿景踏上了新征程,红光村开启了从“商贸老埠”到“工业新村”的转型之路。
在转型的十年征程中,村两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牵头成立“企业服务专班”,创新推行“项目攻坚包干制”。每一名干部都主动担当,带头深入农户家中,耐心细致地解决征地迁坟、政策处理、土地清表等难点工作。同时,采用“走出去考察+引进来培育”的发展模式,先后成功招引双源、永鑫、双科等多家阀门企业落地。红光工业园区也从一片荒芜逐渐崛起并初具规模,形成了集阀门研发、铸造、精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竞争力也持续增强。
如今,工业经济已然成为红光村最闪亮的金名片。2024年,红光工业园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规上工业产值2.67亿元。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更是成果丰硕。精铸阀门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第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双科阀门入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并积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
据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熊永伟介绍,红光工业园区5家企业解决了本地近300余人就业,结合红光幼儿园、红光小学等配套又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外来人员租住在红光又给村民带来了大量收入。
“以前去温州打工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现在在村里的阀门厂上班,月工资5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迪精阀门铸造有限公司当质检员的村民周某坦言,他现在年收入比外出打工多了,下班后还能打理菜园,照顾家庭。“家门口上班、下班后带小孩”成为不少红光村民生活新常态。
工业的蓬勃发展与常住人口的持续增长,为红光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多元活力。近年来,红光村经过深入调研并广泛听取民意,决定在原有集市基础上新增160余个摊位,不断保障和满足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生活需求,同时提供大量公益性摊位和卫生保洁等就业岗位,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现如今,集市每年还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10万元收入,让民生福祉与产业发展实现了良性互促。
今年4月,村两委邀请南开大学专业规划团队,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此外,还全面推进建筑外立面改造、雨污管网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精心打造 “一米菜园”“小花园”“小景点”等公共空间,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村花村树,持续美化人居环境。如今,红光村旧貌换新颜,已建成县级“花园庭院”9户,市级“绿色家庭”1户,还荣获青田县2024年和美乡村红榜村、2023年浙江省卫生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产业繁荣催生乡风文明新生态。红光村利用本村企业捐赠资金完善文化礼堂、篮球场等设施,连续三年的红光邻里美食节、三八妇女节活动,四年不间断的重阳节节庆,还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除了这些特色节庆,村两委还将乒乓球、广场舞友谊赛纳入日常,定期邀请木偶戏、黄梅戏戏团进村献艺,组织主题电影放映。如今的红光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礼堂被评为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村庄更是荣获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称号,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璀璨明珠。
红光村以工业振兴为支点,正撬动乡村发展全链条升级。如今的红光村,厂区与田园交织,产业与民生共振,一幅“村强、民富、业兴”的现代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来 源|青田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