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Valve Dealer
首页 > 消防大业 > 列表

夯实基础 勇于尝试 —— 毛剑昆

2022-05-13 16:50:12      来源:   


640 (3).jpg


个人经历和体验

 

      和老前辈60后 70 后的江山消防人比起来,我们 80 后算是后浪了,和各位后浪比起来,估计我只能 算是后浪中的后浪了。和那些经历丰富的80 后在一起,我只能自嘲说自己是最年轻的 80 后。

      我开始加入消防这个行业起,满打满算到现在也才4-5年时间。

      从出生到现在,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11年的中小学,4年的大学,3年的硕士)。

      在读大学期间,我也没有进行过大胆的创业,参加的活动也都局限在学术和竞赛范围内。大学里除了睡觉以外的绝大部分时间也都浪费在了图书馆这种地方,感觉中国的书还是挺难念的,每一个偏技术一点的专业领域里,都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基础的非基础的、专业的非专业的、五花八门的乱七八糟的知识与细节,技术领域的任一个点挖进去,可能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井,一不小心掉进去,加上运气不太好的话,究其一生搞不好也爬不出来。难怪古代那位睿智的庄老先生就曾抱怨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微电子学,说的通俗点,就是做芯片的。这几年,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对咱们国家科技产业的打压,让芯片这个东西路人皆知。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出租车司机的收音机里播放的都是关于芯片的新闻,甚至朋友间聚个餐的活动里,大家都会聊一聊芯片被美国人卡脖子这件事情,感觉就在一夜间,“缺芯”这个尴尬的事情就彻底暴露在阳光下了。因为专业是学这个的,并且当时抱着不能白学的偏见,毕业了以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浦东某芯片设计研发大厂的一员,做的是中央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CPU/GPU)相关的芯片研发,算是第一次真正步入这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工作中充分体验了一把“啥叫茫茫如海”(每一颗芯片,其大小也就是指甲盖的尺寸,内部却集成了一 百多亿的晶体管,仅核心的设计代码文件,就有几百个 G,如果把人微缩成上面的一个零件,站在芯片中间的那种感觉,就和一个人站在太平洋中间那样的感觉是一样的:茫茫然,望不到边界。几百人的团队,日夜不停地维护着这些设计文件,有些测试程序,服务器一跑可能就要消耗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浩如烟海的代码和设计文件,哪怕全部开源,也不可能随便就被一个团队消化,所谓的技术密集,莫过如此)。

      在浦东大厂做工程师搞研发的那几年,感觉悠哉悠哉,但也忧哉忧哉。

      悠,是感觉这种日子也挺单纯的,除了接近每个项目尾声的那几个星期忙碌点有时候半夜也得起来加班,基本也能按时上班下班,每年也能休休假,也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忧,是感觉个人在当下的环境里,很难有大的发展,想在这个产业里创业,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芯片这种东西,不只是技术密集型,也是人才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某些高端一点的芯片,仅仅是让中芯国际或者台积电这种制造大厂给你做几枚样片,就得花费几百万美金,还不见得就能一次成功。

      如果给我 5000 万人民币去创立一家芯片设计公司,那么 100% 的概率是去打水漂的,而且还是不带水花的那种。没强悍的技术,没过硬的资源,没雄厚的资金,注定在这个高科技的行业里无法有所作为(同样的道理我觉得也适用于其他行业)。

      就在这种悠哉、忧哉的节奏里,有一天我老爸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们经常遇到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比如说,有个集团公司的几十栋仓库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每个仓库也都有单独的消防报警系统,想把这些设备的信号都集中连到一个值班中心,但是不想用有线电缆的方式传输信号,因为这样的代价太大,要各种开挖破坏路面,且后期线路有问题很难维护,问我能不能通过无线的方式搞定?我当时脑子里并没有任何解决方案,但静下来一想,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虽然之前没有搞过无线通信,也没正经写过应用软件,但是做点电路板子、设计点程序之类的,也算是专业的基本技能。

      我说,让我试试看。

      于是乎,第一次自己开发产品的序幕就这样开始了。经过初步分析,技术上分3 块,硬件、软件、服务器:硬件电路板子,用来对接消防设备,获取设备的信号然后无线传输至互联网;服务器,用来接收电路板子的信号,然后打包转发数据;客户端软件,用来呈现信号和数据在界面上,供用户使用。

      运气不错的是,我边上有几个同在浦东上班的研究生同学,他们中就有善于电路设计的,也有善于写应用软件的。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讲给了他们听,他们也挺感兴趣的,于是就这样组队了,几个同学写软件,几个同学设计硬件,我就负责搭建服务器和整体功能的规划及测试。当时大家白天还都上着班,也只能晚上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一起研究。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其实大家都没接触过,很多也是现学现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几个北大的学霸同学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都还是可以的,从零开始到第一版本完整的系统(涵盖了硬件电路、软件、服务器等全套东西),也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后来,智慧消防的概念逐渐风靡,我对物联网之类的技术也很感兴趣,为了更进一步完善之前所做的东西,也为了让其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我就正式从原来的芯片大厂出来了。借助自家的消防公司的资质,开始做相关的项目。

      时间感觉过的很快,一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在公司的这三四年时间里,物联网的系统,陆陆续续也就贡献了大概 1000 多万元的利润,相比其他传统的工程业务,贡献比重还 是太小,主要原因是针对这块的项目数量确实不多,而且目前也只是局限在解决一些老客户单位的项目需求上,系统也没有正式对外开放销售。

      这几年的时间里,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消耗在了招投标上, 繁忙的时候,一天可能有好几个标要等我去修改方案,总体感觉是投标很容易,但是要写好标书去中标就不容易了,有很多标,动辄就是十几二十家公司过来应标。说“抢的头破血流”一点都不过分,反正最近几年的生意也确实不好做,每年的感觉就是“如履薄冰”,总公司这边每年的营业额也不过是在 7000 万-1.2 亿的区间波动。

      对于这种纯工程类的公司来说,其实还算可以了,但是想更进一步的话就太难了,现在的优质点的项目,都是做一个少一个了,竞争也十分激烈。这几年也想着往技术 和创新的方向上走一走,也申报了20 几个专利、若干个软件,也拿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证书,但是技 术开发和创新这条路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定地奉行长期主义,绝不是搞张证书那么简单的事情。

 

消防公司的现状及对产业的看法 

      总体感觉,消防工程性质的公司真的很难做大,这其中自然有行业本身的局限,也有运营模式的局限。

      从行业本身来说,消防在整个建筑业里面的占比其实很有限,甚至可以说很小。

      从运营模式上来讲,纯工程类的公司,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自己去做工程项目,要么就是让有项目的人利用自己的资质 去做项目(俗称:挂靠),前者受限于市场本身的体量以及业务本身的地域局限性(基本很难看到上海的消防工程公司会跑到重庆去做工程项目的),后者虽然可以大大增加公司本身的业务数量和营收,但是随之而来的法律风险会难以预料,甚至会失控。

      1990-2010,这中间的20多年,应该算是这个行业的春天,看这个行业里面做工程的老乡们,他们赚到的第一桶金,基本都是在那几年中完成的。在这之后到现在的这几年里,每个城市的房子是越盖越多了,然后烂尾也越来越多,做工程做成老赖的老板也越来越多。

      从 2020 年开始,和地产相关的产业日子都普遍不好过,连龙头级的地产公司都难以交付楼盘,欠债能欠到几万亿的规模,更别说一些地方小房地产公司。

      现在很多老板、工头,谈到地产都是各种悲观。建筑行业为中国的GDP 贡献了很大的份额,带动了成百上千个行业,但是随着这几年经济环境和政策的转变,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整体都会在走下坡路,并且会是一个长期 的持续的下坡,与之相关联的咱们的消防行业也自然会受到影响,很多老乡老板都在抱怨,工程难做、资金紧张、厂子难办。

      除了行业本身在走下坡、在萎缩,其实任何一个普通行业在当下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已经不再是前 10 年 20 年前的增量市场,而是一个存量竞争的时代。用一个时髦的字形容就是“卷”,实在是太卷了:比如同样一个灭火器,90 年代可以卖 200 元,现在估计也就只能卖 60 元,以前谈下一个项目用嘴皮子酒杯就行,现在连万把块钱的小项目都要招标了,然后竞标者众。前浪们从小经历了很多的生活磨难,但也曾拥抱过行业的春天,现在也正在逐渐退场,但留给我们后浪的,却是一个真正的卷时代,在这个行业里,我们的路其实并不比上一代人好走,甚至可以说难走的多。

      传统的项目太卷,新的项目又太少,消防公司的业务到目前为止还是以传统的工程为主要的营收途径,服务类的(比如维保、检测、评估)创造的利润实在有限,尤其是维保,如果只是做纯粹的维护服务,不更换老旧设备、不进行小改造,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其人工费能正常支出就已经不错。

      对于大多数的消防公司的老板来说,他们一年也接不了几个项目,重点客户也就数得过来的那么几个。

      大多数人的现状就是:没项目的时候闲得慌,手下的员工没啥事干,有项目的时候,可能又忙不过来,被客户催得慌、堵得慌。这就必然导致消防公司不太可能养很多人,很多工程师都处于兼职或者挂靠的状态。

      大部分公司,其内部也没有一个完善的运转机制,资料、人员、项目、财务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一种半涣散的低效率的管理状态,如何实现效率的提升,如何规范并优化各个运转环节,应该也算是我们这代后浪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数字化”,并且要全面数字化。

      因为影响一个组织运转的效率的关键就是数据流(用大公司的句话说,就是所谓的沟通成本),研究如何高度协同资料、人员、项目、财务等环节,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充满挑战的事情,但也可能会成为突破传统消防公司业务规模瓶颈的有效途径。

      但是,要打通所有的数据流,是一件很有挑战、充满困难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就拿市面上的这些智慧消防为例,大部分都是噱头大于实际,智慧消防是一个很广泛的命题,它不只是连接设备、推送信息给管理员,它其实也涵盖了消防公司本身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协同、如何运转、如何管理。

      消防器材的网上采购,其实也可以算作是智慧消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时间里,江山人民通过先富带后富、老乡带老乡的方式,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县级市,都有江山老乡的足迹,我们江山消防产业的大军,真可谓浩浩荡荡。如何将这么多的从业人员有效的连接起来,估计也是关乎江山消防产业升级的关键。我觉得,有志后浪们是不是可以分版块逐个细分突破(比如,一些人专门做采购的平台,另一些人就做设备物联网的平台,再一些人做消防企业的项目人员管理的平台,等等),最后一起搞个集团,大家一起入点股份,将各个细分的数字平台的数据全面打通,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这样就能通过大家的力量来构建出这么一个全面数字化的消防产业平台。

      以后,不仅本地工厂可以在上面接单、派货,我们众多的从业人员也能从上面谈项目、接活,然后老板也能通过互通资源来分钱,从项目管理、公司运营,再到资源调度、工厂制造,如果能实现在一个产业平台上完成全部操作,这是不是可以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全国标杆?

      当然,这是一个宏大的畅想,对于我们后浪来说,大的时代浪潮不用过分期待,通过提升效率和数字化变革继续活下去,也没准是属于我们另一种精彩的出路。(来源:江山数字消防新联会)

消防大业.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