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构成五感。从信息获取的角度,视觉是其中最重要的感知手段, 人类大约有超过80%的信息来自眼见。海康威视过去二十年深耕视频技术领域,推动机器的视频感知能力从 看得到、看得清一路走到看得懂,以视频技术为核心打造了海康威视从研发、制造到营销的完整价值链。
海康威视
调研日期:2021年6月15日-25日
调研机构:富国基金等38家机构
一、交流互动环节
Q:过去的两年里政府板块增速不快,新基建的拉动似乎也不够强。看到公司在陆续和很多城市沟通智慧城市、数字治理相关的大型项目,会不会给 PBG 带来一个更高的增长?
A:中国的各层级政府始终是积极有为的推动许多建设,也是非常务实的,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去有针对性的布局,有的需求急用先行,有的需求久久为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会判断自己的定位,寻找各种机会。
政府相关的业务在过去 15 年中有不少变化。最早的建设是围绕平安城市,因为过去的 40 年中,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管理挑战
过去15年中国的平安城市建设是很有成就的,基本上解决了社会治安问题,使得今天的社会这么祥和,大家踏实的过自己的生活。现在针对治安的设备逐渐够用了,但是还有新的需求在衍生, 3 比如物联数据的收集还可以解决社会管理的问题、民生的问题,帮助环境保护,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也包括对农业、工业管理的帮助。
比如在交通管理上,在高速公路上的平均通行速度能不能从现在的90公里每小时提高到 120公里每小时,能不能通过数字化的改造提升效率,帮助 城市的管理。
这些都是很碎片化的机会,我们能感觉到中国的经济总量起来了,经济活动的节奏正在变慢, 更加精工细作。过去这些年中,海康围绕数据、软件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讲公司有能力帮助社会做好今天的管理。但这样的需求变化很难用数字衡量,我们也很难给资本市场一个明确的增长率。如果定性的判断,我们可以说维持谨慎乐观的预期。
Q:EBG 的客户需求广泛而且分散,许多厂家参与竞争但都是各做一段,能不能看到公司将客户数字化投入、IT 投入相关的事情都更多的做起来,把综合能力提升的更强,同时把所有商业客户无论大中小规模都服务起来,掌握更多优势?
A: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庞杂而笼统的需求,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标准化的商业过程,各 类玩家提供各类能力,解决各自擅长的事情。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商业客户的需求是在持续变化中的,围绕企业的管理运营去开发,这个事情可以永远做下去,因为企业本身的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内部运营模式就相应调整,它使用的生产工具、处理的生产要素 也都在变,像我们这样提供服务的企业也需要不断成长变化。
所以在这个行业里,很难有哪种厂家可以大包大揽解决各个环节的问题,但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关注自身的能力,在迭代中变得更专业,从而占据更好的竞争地位。
海康聚焦在感知和数据的能力上,从竞争的角度说,最后方案是不是站得住脚,还是要看有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能不能产生规模经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打磨,只要能围绕客户需求走,我们就会有比较强的竞争能力,就会在价值链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拓展更多客户还是头部客户深化的问题上,我们倾向于认为大部分行业的份额都会逐渐向头部企业聚集,而头部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自身营收的比例会更大,投资更集中。在服务龙头客户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不断提升,也会带给我们开发新客户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技术,不断打磨应用,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业务上,一个技术管用10年、20 年是不可能的,没有永远管用的东西,所以我们要走在前面,给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方案。
Q:现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不是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切换期,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吗?
A:数字化转型确实是有不错的市场机会,不过是不是到了质变的阶段,我们不敢说这样的话。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诉求不一样,不同的管理者也有不同的诉求,对企业来说要算投资回报,要有认知的提高,这些都是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没办法大范围标准化的市场中,在这个商业服务的内容不断变化的生意过程中,可能很难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中国是个大市场,有各种各样的企业,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过程是多方面的,不一定首先走数化转型,转型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经营重心的转移等等,改进优化的点会不一样,这个市场非常碎片化,短时间全面开花的可能性不太大。大家都希望能看到由量变到质变,甚至最好这个质变现在就发生,今天就发生,但我们认为一个产业的转变可能需 要用 10年甚至更长时间。谢谢。
Q:在科技竞争成为中美竞争焦点的背景下,公司怎样看待未来的元器件供应问题?
A:保障供应链安全是企业从创生开始就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说,我们每类物料不会只有一个供应商,而需要多个供应商多方准备。在供应商的选择上,海康不是在美国制裁出现后才调整的,而是一直以来都把供应链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目前看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合理有效的,未来在供应链安全上还会继续做很多提前准备,同时维持目前比较高的原材料库 存水平。公司原材料的高库存,也在今天应对全行业的供应紧张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了一定的相对优势。
Q:年报中介绍的硬件产品开放的平台,以及一系列的规则,是否未来可以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海康是否会享受作为标准制定者的红利?
A:我们在硬件上开放了HEOP平台,可以加载我们不同的算法,也可以集成其他公司的算法。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可以推动行业更开放,围绕嵌入式平台将设备的功能做的更加多元化,也推动价值链中的伙伴更多的融合。
但是我们没有能力来制定行业的标准,涉及到标准的事情太复杂了,中国有很多行政管理部门来牵头制定标准,而不全是企业联盟来制定标准,我们只会尽力的参与。(来源:百家号宗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