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企业要注重自身品牌,不能一味地打价格战,这不仅会损害同行之间的利益,甚者会影响区域形象。”采访中,对于行业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位消防企业高管提出这样的隐忧。经过40多年的发展,南安已成为国内三大消防生产基地,这一金字招牌切勿因质量问题而“失色”。
上述高管的担心并无道理。消防产品是纳入国家强制性管理的公共安全类产品,其产品质量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因此,长期以来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
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做了一些调整:将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中的13类消防产品调整出目录,改为自愿性认证,仅保留公共场所、住宅使用的火灾报警产品、灭火器、避难逃生产品的强制性产品认证。
强制性产品认证是一种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管理制度。列入目录内的产品没有经过认证,就不能出厂、销售、进口,不能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此次调出的13类产品如消防水带、消防车等,基本是消防部门和专业人员使用的产品,还有一些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较少,这些产品质量比较稳定。通过改革,预计减少7万张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涉及1万余家企业,可以大大降低消防产品生产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很多人困惑:强制性产品认证那么重要,为何要将13种消防产品调出认证目录?事实上,此举释放多重信号:一来是为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来,将技术成熟稳定的产品的优胜劣汰权交给市场去选择,减少人为因素,更利于行业提升。从另一方面来讲,也说明被划出目录的产品已具备较高的成熟度,不再存在准入门槛,当强制认证这个准入门槛已经不起作用时,就该把产品交给市场去拼质量、拼实力、拼价格。
此举原本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好事,但部分消防企业反而钻了空子,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以次充好,扰乱市场,以期通过所谓的“价格优势”来获取市场。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监管,行业协会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南安市消防器材协会第二届理监事会二次会员大会暨消防行业智能制造宣贯会上,一份《质量诚信倡议书》唱出了行业协会的心声。
倡议书呼吁企业要坚持依法诚信经营,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强化创新提升理念。特别是技术创新,要面向同行先进水平,加快企业两化融合、跨界融合步伐,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厂商的生产水平对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强制性认证也好,自愿性认证也罢,本意都是为了一定程度上统一生产标准,解决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乱象。守住南安消防“金字招牌”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据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