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Valve Dealer
首页 > 东田之光 > 列表

东田风华 诗韵飘香|“泉州第一石堡”——《怀珠楼》

2024-12-31 08:51:32      来源:   

为展现南安农村发展新风貌,将新时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与南安农村发展的新局面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近日,南安市诗词学会“诗满新农村”采风团一行十六人,在会长吴鸿迹的带领下,走进东田镇桃园村、盖凤村、汤井村、彭溪村等开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采风活动。本次采风各位诗人不仅领略了乡村山水之美,还感受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新农村的变化。他们用优美的词句创作出一首首美好的诗词,让我们追寻诗词的足迹,去领略东田乡村美丽的景色。今天,推出第一期“泉州第一石堡”——《怀珠楼》。

640.webp.jpg

《怀珠石堡》

文/吴鸿迹

清溪古堡若探看,卵石垒墙谁不叹。

韫玉怀珠山水媚,御倭防匪梓桑安。

门临浅涧见灵影,窗听鸣禽唱翠峦。

敢与土楼相媲美,风流故事感千般。


《怀珠楼遐想》

文/陈贵泉

东田廿八都, 有堡曰怀珠。

借问凌霄殿, 可曾遗宝无?


《怀珠楼览胜》

文/王声杰

怀珠工匠巧,妙手垒斯楼。

少长知兴废,妇孺明喜忧。

农哥行碎步,学子荡高秋。

放眼春风暖,党恩人共讴。


《怀珠楼怀古》

文/王声杰

匪患倭伤现客前,英雄洒血对苍天。

若非巧匠神工助,累卵焉存四百年。


《无双怀珠楼》

文/傅维宗

古色怀珠石堡楼,今形奇塔众宾游。

二层八卦天中露,三护清溪源远流。


《怀珠楼(折腰体)》

文/王文星

卵石起楼居,心澄怀绿珠。

风雨蓝溪畔,当惊匠艺殊。

1.jpg

《怀珠楼抒怀》

文/叶宗明

历尽沧桑石堡楼,岿然屹立在村头。

重修焕彩游人至,抒发心中壮志酬。


《怀珠楼》

文/陈春芳

清溪溯石柔,磊卵亦风流。

佑我耕耘乐,凭他匪寇彪。

春深愈清绝,地僻耐淹留。

古堡庭前月,盈盈四百秋。


《怀珠楼》

文/王胜利

古堡清溪岁月长,抗倭防匪保家乡。

重修如旧留芳意,再示后昆当自强。


《减字木兰花•观怀珠楼遐想》

文/陈光明

怀珠韫玉,雾锁围楼歌几曲。

窗外桃源,清影娉婷一洞穿。

相思渡口,跳石古榕溪上柳。

目送残辉,白鹭双凫蝶对飞。


《东田桃园古石堡》

文/林文集

巍然矗立小溪边,石堡沧桑四百年。

倭袭匪侵无奈可,保家护里抵烽烟。

高墙幽梦山川丽,智慧奇观日月悬。

剔透浑圆鹅卵石,倾颓重整逸遗篇。


《咏怀珠楼》

文/王忠智

溪怀群玉楼嵌珠,墙固门坚世上殊。

为抗匪倭垒巨石,栉风沐雨砺征途。


《怀珠楼》

文/许晓棠

莫说村民无智才,石墙砌就抵人灾。

当年曾庇一方众,古堡怀珠是玮瑰。


《怀珠楼》

文/王文治

青山偏戴云笠,绿水浅移裙襦。

古堡安如磐石,温柔为有怀珠。


《桃园古石堡》

文/林百宽

石堡小溪边,风烟四百年。

抗倭防匪固,卵石可擎天!


《过桃园怀珠古石楼》

文/吴达生

一楼西向卧孤村,室满蜘蛛丝挂门。

断壁刀留防匪迹,残垣弹记抗倭痕。

舍生壮士今安在,滴泪藤萝自昼昏。

何日重修还旧貌,好教游客壮诗魂。


《江城子.怀珠楼(尹鹗体)》

文/王大榜

桃园里,清溪涯。

村郊隐堡池。四方奇。

梦警安危、垒石御蛮夷。

笑傲江湖何只剑。

愁异客,醉乡思。


《鹧鸪天.怀珠楼》

文/王大榜

逆水行舟天地宽,结庐耕读始昌繁。

石墙护堡临溪立,榕树围栏近水盘。

经劫火,历霜寒,涅槃古寨复朱颜。

红檐黑瓦雕龙凤,江畔烟村入画刊。


《桃园村》

文/陈惠莲

云遮雾绕现奇雄,翠柏青松挺碧空。

屋后堂前林果茂,罗城内外百花红。


《东田杨梅节有寄》

文/陈春芳

东田五月水云迢,遍野龙珠分外娇。

淡淡酸甜留客梦,殷殷希冀涌商潮,

于今得胜杨梅节,来日将冠地理标。

鹤顶驻颜春不尽,桃源深处蕴雄枭。

(地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桃源:东田镇杨梅产地)


《南安市首届桃园杨梅节诗十首》

文/王赎回

上乘珍果美名扬,十里猩红百里香。

初夏清吟何处去,桃园村里韵铿锵。

莺声悦耳白云间,梅岭相思几度攀。

惟爱名优新品种,游人如织觅红颜。

四季山珍各不同,痴情最是树梅红。

酸甜可口生津劲,遐迩闻名气自雄。

未见妖娆夺目花,吞云食露酌流霞。

纤枝翠叶天生就,佳果迷人望眼赊。

杨梅红透桃园里,车水马龙新集市。

牧唱樵歌林海中,罗城内外风光美。

罗山红果缀青枝,泛绿清风对面吹。

最是龙睛明又亮,秋波暗送惹相思。

东田初夏好风光,西岭欢声笑语香。

牧果农工齐出彩,勤劳致富大文章。

开创山村新纪元,树梅致富说桃园。

骚人啸咏由衷赞,墨客行书肺腑言。

十里梅香夹道行,林中无处不啼莺。

晚钟何必催商贾,难得东魁别样情。

路转峰回石径斜,鸣泉飞瀑溅云霞。

龙睛红处游人醉,玉砌朱门百姓家。

640.webp (1).jpg

怀珠楼简介


泉州市考古工作者在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南安市东田镇桃园村清溪发现一座全是大型天然鹅卵石及条石砌成的“怀珠楼”石堡。考古专家称,它是泉州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石堡,已有400多年历史,建成后曾抵御过倭寇的入侵,虽然已经荒废,但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石堡是一个长方形建筑,长37米、宽31米,墙体内外全是用鹅卵石及条石砌成,历经数百年风雨,虽说已经没有了屋顶,只留下高约8米的墙基,但依然雄伟屹立。石堡的三面是护厝房,外墙也是石头,但内墙是由土夯成的,非常牢固,石堡大门上阴刻“怀珠”两字。大门是个圆拱门,墙体厚达2.5米,有两道冂,但门板已经不复存在了,门臼就宽达12厘米,可见门板很厚,坚不可摧。

走进古堡,这里俨然是另外一个世界,面积很宽阔,地板由圆圆的鹅卵石铺成。400多年前,桃园林氏先祖元佑公从水头迁来东田桃园清溪,看到这里风景优美,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修建石堡的是元佑公的二儿子林管,别名“经山”。明朝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广有资财的林管怕村庄毁于倭寇之手,就花费家产,经过数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一栋远近闻名的石堡。石堡建成后不久,就有倭寇入侵东田,当地全村人口只有100余人,包括邻村的数百名百姓全部躲进石堡避祸,“里面有粮食,又有水井。”倭寇围困数日,便用火攻不但久攻不下,还因为堡内百姓用长矛弓箭反击,自己反而死伤了不少,倭寇无奈只好退兵。村里的老人介绍说,石堡不但成功抵御了倭寇的入侵,在历史上还多次防御了土匪,真正起到了保家护乡的作用。

考古专家刘志成认为,古堡抗倭的说法应该可信度比较高,明代东田曾出了一个著名的抗倭英雄欧阳深将军,曾多次在东田、英都一带与倭寇血战,而当时整个泉州乃至东南沿海都是“倭祸”重灾区。

村民介绍道,新中国成立前石堡还曾做过几年学校,由于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基本上荒废了。石堡还是涉台文物,因为桃园清溪林氏有另一支去了台湾。文革期间,桃园清溪林氏族谱被烧毁,根据世代相传的说法,元佑公生了两个儿子,老大林真去了台湾。“我们希望能找到台湾的乡亲,让他们回乡谒祖。那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台湾的族谱来弥补桃园清溪林氏族谱的空缺。”

(来源:清新东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