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凤巢山,风里都裹着甜香。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东田镇凤巢村,沙质田垄上早已热闹起来:村民们弯腰刨土,锄头落下的瞬间,红皮地瓜便裹着细沙“滚”出来,沾着泥土的指尖掐开薄皮,金黄的果肉里沁出蜜水,惹得人直咽口水——咱东田凤巢的地瓜,熟了!
这片深山良田,曾歇耕15年,如今是凤巢地瓜的“沃土”。沙质土松得像揉过的棉絮,排水快得不留积水;纯净山泉顺着田埂淌,把每寸土都润得清甜;昼夜温差大的高山气候,让糖分在地瓜里慢慢攒着劲儿。难怪这里的地瓜,不管是“秋潭蜜薯”的浓甜,“板栗薯”的粉糯,还是传承百年的“鹦哥红”,都皮薄肉厚、咬着有层次,晒成地瓜干更是嚼着满口香。
凤巢人种地瓜,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打明清以来,这山里的地瓜就小有名气,村民们把番薯种成了过日子的“硬通货”。可过去,全村 20 来户种地瓜的人家,最多的也就种七八亩,靠着亲友帮忙卖,常常供不应求。今年六月,秋潭谷合作社带着新想法来了:从村民手中租下五十多亩核心沃土,试种七八个品种,主推的“秋潭蜜薯”最是抢手。
为了种好这地瓜,合作社没少下功夫。土地产权分散,就挨家挨户沟通,把零散的田块拼成“连片基地”;缺种植技术,就请村里的老把式当师傅,学最地道的耕种法子;还雇了20多位村民务工,张阿婆笑着说:“在家门口刨地瓜,一天能挣百八十,还能照顾家,比啥都强!”如今,田垄里的地瓜长势正好,预计亩产可达3000至4000斤,总产量能突破20万斤,合作社还注册了“秋潭谷”商标,要让凤巢地瓜有自己的“身份证”。
种地瓜也讲“生态经”。合作社搞有机耕作,等地瓜收完,就种上油菜花,让土地“歇口气”的同时,还能当天然肥料;选地专挑排水好的地块,就怕台风天积水烂根;就连地瓜叶,也舍不得多摘——得留着给地瓜“攒力气”。收获的地瓜细心存着,控制好水分,能放一年半载,再不用怕“好薯难存”。
眼下,首批凤巢红地瓜已经限量上市,想尝鲜的街坊邻居,拨通预订电话就能把“山间甜”抱回家。夕阳下,装满地瓜的三轮车轱辘转得欢快,红皮地瓜堆成的小山,映着村民脸上的笑。这土里长出来的“致富薯”,不仅让凤巢的老味道飘得更远,更让乡村振兴的路子,在咱东田的田垄上越走越宽。来源:清新东田
秋潭谷合作社
18016623398
1332853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