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朝圩日的草药香撞上抖音直播的弹窗提醒,当父辈肩头的药篓邂逅电商的包裹,在东田的群山深处,一场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代际对话与青春破圈,正悄然上演。
三代人的传承密码
从“药篓”到“云端”,不变的是药香
农历逢四、九,东田圩集开市。明朝延续至今的集市上,陈奇胜的摊位格外打眼:一边是母亲摆了半辈子的“传统药摊”,一边是他互联网账户中的短视频,镜头里,他举着刚采的鱼腥草,讲解“药食同源”的古方智慧。
“爷爷教认药,母亲支摊位,我拍视频。”这个年轻药农的“传承公式”里,老手艺嫁接新流量:圩日直播场均观看破万,甚至吸引外地游客专程来“打卡”。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药农陈奇胜
青春创变的破圈方程式
从“守着山”到“闯世界”,变的是打开方式
图为方伟捷在药田中为实践队员介绍中草药
在山中的方国农一家,让实践队看到另一种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模式。老一辈的方国农负责上山采药和原料供应,年轻一代的方伟捷则积极拥抱电商,全家共同包揽种植、收购、线上销售全链条。约9亩的药田种植的大蓟、石母草等草药,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至澳大利亚、柬埔寨等地的华人家庭。
图为实践团队同药农方伟捷一家合影
双向破圈的未来
农遗活化的“青春答案”
三代人传下的不仅是药篓和药方,更是“靠山护山、向山而生”的农遗智慧;
青春创变的不止是电商和流量,更是“让古老智慧适配现代生活”的破圈勇气。
当“药香”穿过抖音的弹窗、飘出跨境的包裹,实践队终于明白: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从不是“守旧”与“创新”的对立,而是三代人的接力、青春与乡土的共鸣——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创变者时代”。
(来源:清新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