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Valve Dealer
首页 > 仑苍广角 > 列表

明日入伏,高温预警!昨日南安这地最热,狂飙至38°C+!

2021-07-10 15:33:24      来源:   


盼望着,盼望着

好不容易迎来了双休日!

但出门是不可能出门的

除非是早晨和晚上

因为天气真的太热了!


640.webp.jpg


热!热!热!

到底有多热

据统计

昨日南安最高气温出现在

国光中学自动站

飙至38.4℃!


640.webp (1).jpg


再来看看这张气温分布图

对着图找找

你家附近天气如何呀

来留言区聊聊吧~


640.webp (2).jpg


今天(7月10日)

上午10:28

南安市气象台

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今年三伏居然有40天!

2021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10天)


进入三伏

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

天气就最热

未来几天

南安仍持续晴热高温天气!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面对“超长待机版”高温天气

提醒朋友们

要及时补充水分

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

外出时需做好防护工作

谨防中暑

驾车外出的司机朋友

切勿长时间驾驶

避免车辆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


高温

防暑指南

中暑是一种常见于夏季高热环境的疾病表现,在合并高湿环境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轻者可能有头晕、无力、呕吐等表现,重者可发生痉挛、晕厥、衰竭、休克等,如果发现或者处置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对中暑决不能掉以轻心。




中暑能有多严重?


正常人体体温波动范围很窄,构成人体的细胞只有在37摄氏度左右才能存活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高温持续42摄氏度以上不退时,就会出现机体蛋白变性、功能失活,甚至出现细胞坏死。


中暑引起死亡是由于高温引起身体机能失常,使人体细胞和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甚至损伤坏死,最终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高温会导致全因死亡率增加(即不局限于某种疾病),在老年人、冠心病人等人群中更为明显。其他中暑的高危人群有体弱者、长时间户外高温环境或强体力活动者等。一次热浪对人体机能的不良影响,可能会持续1周左右。


中暑的主要致病环节是因为散热障碍,超出人体体温调节范围,体温不断升高,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上述的各种脏器功能衰竭,以及电解质异常、酸中毒等,彼此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完全可能将生命置于危险的边缘。因此,对于中暑,治疗的核心原则就是快速降温。




中暑了怎么办?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中暑,在此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运动、劳动更容易发生中暑。老年人、孩童、体弱者没有高强度活动也容易中暑。三伏天有的产妇长衣长袖捂被子,也容易中暑。


发生中暑,应迅速脱离高温、高湿、日晒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避免高强度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有条件的要将病人置于空调环境,争取去掉衣物以帮助散热。神志清楚无吞咽困难者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轻者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重者需要至医院诊治。


中暑高热者要迅速降低核心体温(测量肛温或耳温),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摄氏度以下,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早期发现并处置并发症。医生会抽血检查多种生理指标,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目的就是早期发现脏器功能障碍,早期干预、早期遏制脏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发展。


降温多主张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利用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的机制进行。如将身体(头部除外)浸于4摄氏度水中降温,但这种冷水会让神志清楚者感到非常不适,还要避免将体温降得过低;或者去除衣物,身上洒上温水,用风扇吹风加强蒸发降温;也可辅以冰毯或者包裹的冰袋置于大血管部位降温。


要注意,中暑的高热并不等同于感染性炎症所致的“发热”(即我们平时说的“发烧”),因此不建议使用常用的解热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另外,也不建议酒精擦浴。




如何预防中暑?


高温中暑重在预防。如改善高温、高湿的作业条件,加强隔热、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外出时注意遮挡日晒;适当多喝含盐清凉饮料,而不是等口渴后才补充水分,含盐加糖的饮料有利于提高饮水量;注意饮食和休息,休息不足、疲劳和饥饿条件下也容易发生中暑;使用空调降温,或多次到空调环境降低体温,即使短时间在空调环境停留,也会大幅度降低中暑或严重中暑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体弱者等机体调节能力差的人群。但使用空调时也要避免空调风直吹或者温度调得过低。


采取计划性主动性热适应的方式,也有利于预防中暑,比如间断接触热环境,控制在热环境下停留的时间长度,逐渐延长时间,逐步增加运动量,等等。

仑苍广角0.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