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一撇一捺,皆是性格的烙印;一笔一划,亦是心绪的流淌。为帮助教职工更好地理解学生内心世界,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2025年10月13日晚,龙泉中学荣幸邀请到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陈世滨老师,为全体教职工带来了一场题为“笔迹心理学浅谈”的精彩讲座。讲座由龙泉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陈实南主持,全体教职工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陈世滨老师并没有直接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讲述了著名笔迹学家徐庆元通过笔迹探知他人悲剧的传奇故事。接着,话锋一转,谈到自己曾经在乡镇扶贫时通过笔迹发掘了表面爽朗的同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压力。生动的案例,瞬间打开了在场教职工的好奇心,让大家深刻意识到,文字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心灵的镜像。

笔迹心理学历史悠久,在中国,最早是西汉末期易理学家扬雄提出,“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为焉”。在西方,笔迹心理学业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法国人雅曼将笔迹分成七大类、175个小类。今天的讲座,陈世滨老师以书写压力、笔画结构、书写大小、连笔程度、字势方向等七个观测基点介绍了笔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字迹工整、间距均匀的学生,往往自律性强、注重细节;笔画刚劲有力的书写风格,可能反映出学生内心充满自信与活力;而字迹忽大忽小、间距凌乱,往往预示着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期……这些贴近实际教学场景的分析,开启老师们教学实践的感思。
当大家还沉浸在笔迹心理学的奇妙世界时,陈世滨老师抛出一个跨界问题:“练字时,选择书法大家青年期、中年期还是老年期的作品?”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之时,他解释,最好选择中青年时期的作品。中青年期作品技法成熟,有助于书法与身心相融共进。这一新颖视角,让老师们意识到,练字不仅是书写训练,更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心理塑造。

最后,陈世滨老师分享了三毛给王洛宾的信件字迹分析这一笔迹心理学的典型实践案例。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笔迹心理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传播。掌握笔迹心理学,教职工们拥有了读懂学生的“显微镜”;思考练字与心理的关联,大家获得了滋养心灵的“指南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全体教职工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把“笔迹解码”与“教学育人”融入日常,用更细腻的洞察、更智慧的方式,陪伴每一位学子向阳生长!

(来源:龙泉中学)
